旅人空間設計
    去客廳化是什麼?顛覆傳統居家格局的新趨勢

    去客廳化是什麼?顛覆傳統居家格局的新趨勢

    發布日期:

    什麼是「去客廳化」?顛覆傳統格局的居家新思維

    現代住宅設計的新趨勢:「去客廳化」概念崛起

    隨著居住型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,「去客廳化」成為現代室內設計中備受關注的熱議詞。傳統住宅普遍配置有明確的客廳區域,作為家庭聚會、接待訪客與娛樂使用的場所。然而,在小宅化、個人化、數位化的今日,「客廳」不再是居家生活的必需品,取而代之的是更彈性、多功能的空間配置。

    所謂「去客廳化」,簡單來說,就是在住宅格局中不再強調傳統客廳的存在,或是將客廳整合為其他功能空間,如書房、工作室、用餐區、親子互動區,甚至是瑜伽健身或影音娛樂空間。這樣的空間規劃,既能更有效運用有限的坪數,也更貼近現代人多元且彈性的生活節奏。

    為什麼會出現「去客廳化」的需求?

    1. 小坪數住宅當道,坪效最大化成為首要目標

    尤其在台灣、香港、日本等高房價地區,年輕世代購屋多為20坪以下的小宅。若沿用傳統格局,固定的客廳空間容易變成低使用率的「擺設區」,既佔坪數又不實用。將原本作為客廳的區域重新配置成多功能空間,不但可以提升坪效,也能真正符合住戶的生活需求。

    2. 數位生活改變人們的交流習慣

    以往家中客廳的核心功能是電視牆與沙發,用來一家人一起看節目或聊天。但現代人更習慣使用手機、平板與筆電,甚至各自戴耳機觀賞影音內容,「共看電視」的情境已不復存在。因此,客廳空間的必要性也逐漸降低。

    3. 居家工作、彈性空間的需求增加

    疫情後在家工作成為常態,居家空間的機能也被重新定義。比起傳統的客廳,許多人更希望有一個安靜的工作區、閱讀角落或是創作空間。透過「去客廳化」,能更靈活地配置空間,例如打造開放式書房與餐廳整合,或用收納牆替代電視牆,創造更符合個人節奏的生活環境。

    「去客廳化」常見的實作方式

    書房與客廳合併:

    將原本的沙發區改為閱讀區、工作區,甚至是親子共學空間。

    開放式設計:

    客廳、餐廳與廚房整合成一體,讓空間更通透且無壓迫感。

    多功能家具運用:

    以折疊桌、可移動茶几、沙發床等多功能家具取代傳統大型沙發組與茶几,讓空間可隨需求靈活轉換。

    影音娛樂空間個人化:

    不再設置大型電視牆,而是使用投影機或個人設備,並保留空間做為運動、冥想或休憩區。

    「去客廳化」的優缺點分析

    優點

    缺點

    提升坪效,空間使用更靈活

    少了家人共同聚會的場域

    更符合現代生活需求與節奏

    接待訪客時可能略顯尷尬

    可依個人習慣打造專屬空間

    需要更細緻的動線與收納規劃

     

    為什麼「去客廳化」成為現代設計新潮流?從生活型態看見空間革命

    客廳正在消失?住宅設計的結構性轉變

    近年來,越來越多新成屋或裝修案中不再保留傳統的「客廳空間」,取而代之的是多功能書房、開放式餐廳、工作區、健身角落,這種設計風潮被稱為**「去客廳化」**。不再把沙發、茶几與電視牆視為必備的基本配置,而是從居住者的實際需求出發,重新定義空間的核心功能。

    這場「去客廳化」的浪潮並非只是設計風格上的潮流,而是深層反映出生活型態的根本轉變。那麼,究竟為什麼「去客廳化」會在現代住宅設計中迅速崛起?以下我們將從五大面向進行解析。


    一、空間坪數緊縮,讓「坪效」成為核心思維

    在大多數都會區,住宅面積逐年縮小,小宅成為購屋與租屋市場的主流。20坪以下的空間,若保留傳統格局中「固定存在」的客廳,往往造成空間浪費與使用率不高。

    許多居住者反而希望能把這一區域轉化為更貼近日常需求的空間:例如親子共學區、自由辦公區、沉靜閱讀角,甚至是居家運動角落。去除固定客廳格局,讓空間運用更具彈性,也讓「坪效最大化」成為可能。


    二、數位化生活重塑居家互動模式

    過去客廳的主要功能是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、聊天、招待客人。但如今,智慧手機與個人行動裝置取代了傳統電視牆的地位,大多數人的娛樂與社交互動都已經轉向「個人化」。

    每位家人可能各自待在房間,使用筆電追劇、上網、視訊會議,也因此,共同客廳的「使用頻率」與「使用時間」明顯降低。「去客廳化」正是這種個人化與碎片化生活型態的空間反映,讓設計回應實際行為模式。


    三、居家辦公興起,空間重新分配

    自從疫情爆發後,居家工作與遠距學習成為生活新常態。許多家庭意識到,「一張桌子、一個安靜角落」的需求比傳統的客廳更重要。因此,將原本規劃為客廳的區域轉為工作或學習空間,成為最實用的做法。

    透過開放式規劃,搭配可移動家具與多功能書櫃,不僅創造出工作/生活分隔的情境,也能避免空間閒置或重複設計的問題。去客廳化的做法讓居家空間隨時可轉換角色與功能,大幅提升實用性與靈活性。


    四、家庭結構與生活觀念的演變

    隨著單身族、雙薪家庭與高齡宅的增加,人們對「家的需求」也出現變化。傳統三代同堂、晚餐後齊聚客廳的家庭樣貌已不常見,更多人追求的是一個能放鬆自我、依照個人步調運作的空間

    對於不常接待訪客、不以共看電視為日常習慣的家庭來說,與其保留一個不常使用的客廳,不如打造一個更實用的生活基地。這也是「去客廳化」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——空間應該回歸使用者本身,而非服膺傳統格式


    五、設計趨勢走向彈性與整合

    現代室內設計趨勢講求「開放感、機能性、收納整合」三大要素。過去客廳與餐廳、廚房區分明確,但今日更多設計師強調動線的通透與功能的交錯

    例如:

    客廳與餐廳融合為一個共用空間

    原本的沙發區改為和式休憩區或閱讀角

    使用可移動隔間與家具,自由切換空間角色

    這種設計哲學正是去客廳化的具體表現,強調居住者的生活彈性,而非制式配置。

     

    「去客廳化」有哪些實際應用方式?五種創新空間配置一次看懂

    重新思考生活方式,讓客廳變得更有彈性

    隨著居住空間坪數縮小、個人化需求提升,「去客廳化」漸漸成為現代住宅設計的新趨勢。所謂「去客廳化」,並非完全捨棄客廳,而是不再把客廳視為唯一的公共空間核心,而是以生活機能為優先,重新規劃、整合或轉化原有的客廳區域,讓空間使用更靈活、更貼近實際需求。

    那麼,「去客廳化」到底該怎麼實踐?有哪些設計方式值得參考?以下精選五種實用又創新的應用方式,帶你了解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創造更多可能。


    1. 書房與客廳整合,打造工作與放鬆兼具的空間

    現代人多有遠距工作、自由接案、在家讀書等需求,傳統的客廳用途(如看電視、招待客人)使用頻率降低,反而需要安靜又明亮的工作環境。因此,許多設計師會選擇將客廳區域規劃為開放式書房或多功能書櫃空間。

    實用建議:

    可選用半高書櫃或活動拉門區隔空間,兼具視覺穿透與私密性

    搭配可收納的書桌、椅子與閱讀燈,讓空間機能更完整

    地板可用地毯或不同材質劃分「閱讀區/休憩區」

    適合對象:在家工作族、學生、需要靜態活動空間的家庭


    2. 開放式餐廳+客廳整合,創造共享生活場域

    若希望保留家庭聚會感,但又不想犧牲空間效率,可考慮將客廳與餐廳合併設計,打造一個開放、互動性強的多功能區域。這種設計不僅節省動線,也利於家庭成員間的交流。

    實用建議:

    使用中島、吧檯或大型餐桌取代茶几,讓空間可用於吃飯、閱讀、工作

    天花板與燈具設計可強化場域劃分感

    設置活動式沙發或地墊區,保有部分休憩功能

    適合對象:雙薪家庭、小宅家庭、重視家庭互動者


    3. 親子互動遊戲區,給孩子一個成長舞台

    對有學齡前孩童的家庭來說,維持傳統客廳反而限制了孩子活動的空間。透過「去客廳化」,將沙發區改為柔軟安全的遊戲區、閱讀角、學習桌,讓孩子能自在玩樂、學習與成長。

    實用建議:

    使用防撞地墊、安全圍欄與低矮收納櫃打造兒童友善空間

    可設置一面磁性黑板牆或展示牆,鼓勵創造力與表達

    留意採光與通風,確保孩子活動空間舒適又健康

    適合對象:新手爸媽、有幼童的家庭


    4. 健身房/瑜伽區,提升居家健康品質

    疫情以來,許多人養成在家運動的習慣,而客廳這塊空間,正好能變身為個人健身房或冥想放鬆空間。只要配置得當,就能讓身心都在家中獲得釋放。

    實用建議:

    選用可收納的運動器材,如彈力帶、瑜伽墊、啞鈴架

    加裝鏡面牆,延伸空間感,同時方便運動姿勢調整

    使用柔和燈光與香氛,營造放鬆氣氛

    適合對象:重視健康、自律生活者、小坪數戶型


    5. 極簡式收納牆+投影機,取代傳統電視牆

    對於偶爾觀影但不常看電視的族群來說,傳統電視牆顯得多餘。「去客廳化」的做法可採極簡收納牆+投影設備,保有觀影需求又不佔空間,讓整體視覺更清爽、使用更彈性。

    實用建議:

    將牆面改為整面系統收納櫃,可整合影音設備與藏書

    投影布幕可設為可捲式,使用時再拉下,節省空間

    地面可搭配地墊、懶骨頭或升降茶几作為休閒座區

    適合對象:極簡風格愛好者、輕量影音使用族群

     

    去客廳化的優點與缺點分析|重新定義居家空間的利與弊

    什麼是「去客廳化」?

    「去客廳化」是一種跳脫傳統住宅格局的室內設計思維,意指不再強調或完全移除傳統客廳空間的存在,改以多功能區域、彈性規劃、開放式設計,創造更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空間配置。

    這樣的設計潮流在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等都市高房價、小坪數住宅環境中快速流行,尤其受到年輕世代、單身族群、小家庭及居家工作者的青睞。但正如任何設計選擇,「去客廳化」也有其優點與潛在缺點。本文將從多角度深入分析,幫助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空間決策。


    去客廳化的主要優點

    1. 提升空間使用效率(坪效最大化)

    對於20坪以下的小宅來說,保留一整個客廳區域容易造成空間浪費。去客廳化的設計,能將原本的沙發區或電視牆,轉化為書房、工作區、兒童遊戲區或健身空間,讓坪數發揮更高的使用效益。

    關鍵詞加值:小坪數空間規劃、多功能設計、坪效運用


    2. 滿足個人化與彈性生活需求

    現代人生活多元,有人需要在家工作、有人喜歡運動、有人重視閱讀與靜心。去客廳化讓居住者能依據自身需求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,不再被固定格局限制。

    例如:

    以餐廳與廚房合併成開放式社交場域

    規劃可收納的折疊桌椅、懶人沙發,讓空間自由轉換


    3. 符合數位時代的生活習慣

    過去的客廳中心是電視與沙發,但現代人使用手機、平板、筆電觀看影音內容,幾乎已不再需要共享電視空間。去客廳化設計順應這種個人化、行動化的娛樂習慣,空間也可重新分配。


    4. 增加整體空間感與通透感

    去客廳化常搭配開放式設計與簡約風格,移除不必要的隔間與大型家具,可讓整體空間更通透、明亮,尤其適用於自然採光不佳的住宅。


    5. 更適合新生活型態(如:居家辦公、親子共學)

    疫情後,遠距工作、線上學習成為常態。保留傳統客廳反而限制了這些功能空間的彈性,而去客廳化設計能更有效支持這些新需求。


    去客廳化的潛在缺點

    1. 減少家人共享空間,互動機會變少

    傳統客廳是家庭成員聚集、互動的主要場所。若完全取消客廳,可能會讓每個人活動分散於房間或個人空間中,降低了家人互動的頻率與情感連結


    2. 缺乏接待親友的正式場域

    若偶爾需要接待訪客或親友聚會,沒有一個整齊舒適的公共空間可能會顯得不便,甚至在社交上產生尷尬。這對重視家庭聚會或經常有人來訪的住戶是一項限制。

    關鍵詞加值:家庭互動空間、招待訪客空間缺乏


    3. 設計與收納難度提高

    去客廳化需要更多元的家具與設計整合能力,例如活動家具、隱藏式收納、可變空間區隔等。若規劃不當,反而容易讓整體空間雜亂、功能重疊不清,影響生活品質。


    4. 不適合所有族群與家庭型態

    去客廳化特別適合單身、小家庭或自由工作者,但對於三代同堂、有幼童長者同住的家庭來說,還是保留一個共同的生活核心區域較為實際。設計時需視家庭成員的實際需求調整。


    表格總結:去客廳化優缺點一覽表

    優點

    缺點

    提升空間坪效與實用性

    減少家庭共享與社交空間

    彈性規劃,符合個人化需求

    設計規劃與收納難度較高

    配合數位生活,娛樂更自由

    訪客接待空間不足

    開放設計,空間感更通透

    不適用大家庭或傳統家庭結構

    滿足新生活型態(遠距工作、親子學習)

    需要更多家具與動線規劃巧思

     

    打造去客廳化空間的設計建議|小宅必備的彈性空間規劃技巧

    去客廳化:重新定義生活的空間哲學

    在小坪數住宅興起與數位生活型態快速轉變的今天,「去客廳化」已不再只是室內設計的新潮語,而是回應現代人真實生活需求的空間革命。傳統的客廳配置——電視牆、沙發、茶几,對許多家庭而言漸漸變得「可有可無」,取而代之的,是閱讀角、工作桌、兒童遊戲區或開放式廚房。

    但去客廳化絕不代表空間變得雜亂無章。反而需要更精緻的設計邏輯與規劃策略,才能打造出兼具機能與美感的生活空間。以下整理五大實用建議,讓你輕鬆打造符合現代生活的去客廳化空間。


    1. 明確定義生活機能,替空間找到新角色

    打造去客廳化空間的第一步,就是問自己:「我真正需要的空間功能是什麼?」

    常見機能替代如:

    居家辦公/閱讀空間:取代沙發區,設置書桌與高效率照明

    開放式餐廳/社交區:用大型餐桌代替茶几,結合餐廚與社交功能

    親子共學區:打造可共讀、共玩的多用途區域

    身心療癒角落:設置冥想區、瑜伽墊、香氛燈,營造放鬆氛圍

    小提醒:空間機能不要貪多,一個空間設定1~2種主要功能即可,避免凌亂或使用衝突。


    2. 聰明動線規劃,保持空間流動性與開放感

    去客廳化後,整體空間變得更開放,動線安排的好壞,將直接影響生活便利與舒適感

    設計建議:

    保留中央通道,避免家具阻礙行走

    動線可圍繞中島、餐桌、書桌等為核心,設計環繞式動線

    適當留白,空間不需塞滿,才有餘裕變化用途

    此外,可善用地板材質、天花板燈具、家具配置來劃分不同功能區,而非加牆隔間,保有視覺穿透力。


    3. 精選多功能家具,讓空間靈活切換

    「一物多用」是去客廳化空間的核心關鍵。選擇具有收納、可變形或可移動的家具,可以讓空間隨時間與情境自由切換。

    推薦家具選項:

    折疊桌+椅:工作區與用餐區合一

    收納式沙發床:平時可坐、夜晚可休息

    滑軌式懶人桌+收納櫃:節省空間並兼具機能

    移動隔屏/收納牆:做為區隔場域的界線,也能當裝飾牆使用

    這類家具特別適合小宅、租屋族、或生活模式經常變化者使用。


    4. 善用收納設計,保持空間整潔與秩序

    去除客廳後,原本可藏電視、展示品、電器的空間也不見了。若沒有完善的隱藏式或系統化收納規劃,容易讓整體空間凌亂、視覺壓迫。

    設計建議:

    善用垂直空間:地板到天花板的整面收納牆

    配置模組式儲物櫃,依空間變化調整組合

    隱藏家電設備如:吸塵器、除濕機、投影機等

    將收納與家具結合,如:可收納的茶几、升降桌、矮櫃式沙發背牆

    保持整潔不只是美觀,更能讓每個空間區塊發揮真正機能。


    5. 運用光線與材質,打造舒適有感的生活場域

    少了電視牆與大型沙發後,空間會變得空曠、視覺容易失焦。這時可透過照明與材質配置來創造溫度與層次感。

    設計建議:

    使用間接照明與落地燈,營造不同區域氛圍

    結合天然材質如木紋、藤編、織布,提升生活溫度

    利用不同地板材質(木地板、磁磚、地毯)劃分空間性質

    適度使用可捲收式布幕或窗簾作為柔性隔間

    無論空間坪數大小,這些視覺與光感細節都能讓空間更有層次與個性。

     

    常見問題FAQ:你想知道的「去客廳化」細節

    為什麼「去客廳化」成為居家設計的新趨勢?

   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,小坪數住宅成為主流,個人化、多功能、彈性的空間規劃越來越重要。「去客廳化」不再是一種激進的設計風格,而是符合當代生活需求的空間解放策略。不少人在思考是否採用去客廳化設計時,心中也會產生不少疑問與顧慮。以下彙整常見問題,幫助你深入了解這股設計潮流的細節與實用性。


    Q1:什麼是「去客廳化」?我家也能這樣做嗎?

    「去客廳化」指的是不再設置傳統意義上的客廳區域(如沙發、電視牆、茶几),而是將原有空間重新規劃為其他功能區,例如閱讀區、工作區、餐廳、兒童遊戲區等。這種設計強調坪效最大化與機能優先,特別適用於小宅、單身族、雙薪家庭、自由工作者等族群。

    即使家中空間有限,只要正確劃分機能與使用動線,不保留傳統客廳也能創造舒適實用的生活環境。


    Q2:「去客廳化」會讓家裡看起來很奇怪嗎?

    不會,只要設計得當,去客廳化的空間反而更簡潔、明亮、具現代感。設計師通常會透過照明、材質、家具配置,讓不同空間自然過渡,既保留區域劃分,又不產生壓迫感。

    建議可採用:

    開放式布局

    淺色牆面與簡約風格

    多功能家具(如收納桌、懶人沙發、滑軌電視)

    這些手法能讓空間視覺統一,同時兼具美感與實用性。


    Q3:「去客廳化」後,家人還能一起看電視或聚在一起嗎?

    可以,只是聚會的形式與場域會變得不同。例如:

    大餐桌中島吧台取代茶几,結合用餐與娛樂

    使用可收納的投影機與布幕,需要時打開就是小型家庭影院

    設置懶人沙發、坐墊、地毯打造聚會小天地

    「去客廳化」不是取消團聚功能,而是改變空間表現方式,讓一家人可以在不同場域中自由互動。


    Q4:如果有訪客,沒有客廳要怎麼接待?

    這是許多人的顧慮。其實,「去客廳化」後的開放式空間反而更能適應接待需求。你可以:

    利用餐桌當接待桌,搭配高腳椅或長椅,也能泡茶、聊天

    規劃多用途沙發區/閱讀角,平時自用,來人時可快速調整用途

    保留一處機動性座位區,例如移動式坐墊、可摺疊椅凳等

    彈性空間=招待更自由,不再被傳統格局限制。


    Q5:「去客廳化」有哪些收納技巧?不會讓空間更亂嗎?

    收納規劃是去客廳化成功的關鍵之一。你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式:

    全高收納牆:整合家電、書籍、雜物、展示品

    隱藏式儲物櫃:內嵌在牆面、樓梯下、地板下等處

    可移動家具:如帶輪收納箱、掀蓋式茶几、椅凳收納組合

    模組家具:如系統櫃+折疊桌、沙發床等整合設計

    目標是讓空間看起來簡潔,同時具備高度整合與機能性


    Q6:租屋族也能實現去客廳化設計嗎?

    當然可以!對租屋族來說,採用去客廳化設計反而能更靈活運用有限坪數,打造更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空間。

    租屋族設計建議:

    使用不破壞牆面與地板的家具(免釘收納架、懸掛布簾)

    利用家具排列與地毯界定場域,不需改裝

    採用可搬動、可堆疊、可折疊的家具提升便利性

    即使預算有限,也能透過巧思與佈置技巧,營造高質感生活空間。


    Q7:「去客廳化」適合哪一種家庭結構?

    以下族群特別適合去客廳化設計:

    小坪數家庭/套房空間

    單身/兩人居住者

    居家辦公族/自由工作者

    有小孩需要共學空間的家庭

    追求極簡生活者

    但若家中有長輩、常聚會需求、重視家庭共享時光,也可採「半去客廳化」設計:保留簡約型客廳,同時兼具其他機能空間。

     

    重新定義家的樣貌,讓空間真正為你而活

    當「家」不只是住所,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

   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,「家」不再只是休息與睡覺的場所,而是承載工作、娛樂、學習、社交等多元角色的空間。過去的住宅格局講究標準化與制式分區:客廳、餐廳、臥室、書房分明。但如今,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思考家的用途與意義,不再拘泥於傳統框架,而是讓空間真正反映個人需求與生活習慣。

    這樣的空間革命,就是「空間為人服務」的最佳實踐。透過彈性設計、個人化機能與去客廳化等概念,我們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理想居所,讓家的每一坪都充滿價值與溫度。


    為什麼要重新定義家的樣貌?

    1. 都市住宅坪數縮小,空間效能成為關鍵

    尤其在台灣、香港、日本等地區,小宅成為購屋主流。傳統格局中佔據大量面積的客廳與走廊,在現代住宅中反而變成空間浪費。唯有突破格局限制,重新定義空間機能,才能提升坪效,讓生活更加舒適順暢。


    2. 生活型態多元,每個人對家的需求都不同

    現代人不再只有一種生活模式,有人是自由工作者、有人是全職父母、有人是單身貴族、也有人三代同堂。家的樣貌,理應因人而異,而不是千篇一律。重新設計家的結構,是為了回應使用者真實需求,而非迎合過去的空間慣性。


    3. 從「房子」轉變為「生活空間」

    房子是建築,家是情感與生活的投射。透過設計,我們可以將原本冰冷、制式的空間轉化為溫暖、有生命力的場域。家,不再只是「住的地方」,而是你的身分、品味、節奏與精神的具體化身。


    實踐空間為你而活的設計策略

    拋開傳統格局,打造多功能空間

    不必再堅持每個空間都要有「名分」或「標準用途」。你的客廳可以是閱讀角、健身房、工作室,也可以是一塊自由發揮的創意場域。關鍵在於:讓空間用途回歸使用者的真實生活需求。


    採用彈性家具與機能整合設計

    選擇可收納、可折疊、可變形的家具,有助於讓空間在不同情境下快速轉換。像是升降桌、沙發床、可堆疊椅、滑軌式屏風,都是小宅或多功能空間的利器。


    強化收納與留白,讓空間呼吸

    空間不必填滿才叫完整。適當的留白與隱藏式收納設計,能讓生活更有秩序與餘裕,提升空間的視覺美感與實際使用舒適度。


    注重動線與光線,創造舒適體驗

    設計時應優先考慮動線的流暢與採光的均衡。自然光搭配柔和照明,可讓空間顯得開闊溫暖;合理的動線規劃則讓日常生活更便利省力,提升整體居住幸福感。


    「為你而活的空間」不是奢侈,是基本需求

    許多人誤以為量身訂做的空間規劃只屬於高端裝潢或豪宅業主,事實上,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,應該存在於每一個家的空間中。即便是15坪、20坪的小宅,只要懂得調整格局與配置,也能創造出靈活、實用又舒適的居住環境。

    重點不在空間大小,而在是否「為你所用、為你所想」。


    結語:家的樣子,該由你來決定

    重新定義家的樣貌,不是盲目跟風「去客廳化」、「極簡風」、「開放式廚房」,而是回到最根本的問題:我真正需要怎樣的生活空間?

    當我們拋開傳統框架與設計刻板印象,讓空間真正貼近生活本質,家的每個角落才能真正發揮價值與溫度。打造一個「為你而活」的家,不只是一場設計革命,更是一場生活選擇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狂賀!旅人空間設計粉絲專頁按讚數突破 18,000!

    感謝大家的熱情支持與肯定,我們將持續為你們帶來更多創意設計與優質服務,與你一起打造更美好的空間設計! 

    室內設計專欄  室內設計文章推薦   室內設計案例及文章 案例分享